我与国球乒乓的情怀|我的“乒乓三想”
我打乒乓,纯属机缘巧合,像做梦。“文革”伊始,跟随在复旦教书的父亲下放劳改,偶遇父亲“牛棚之友”的孩子,这便是我的乒乓起源。乡下的日子,百无聊赖。大我一岁练过乒乓的他,给我一块不成型的木板,拿我当他的“出气筒”,便开打了。被动挨打、备受“欺凌”的我,随父亲下放结束后回到复旦附小,对于乒乓的态度是变“虐待”为善待,并不讨厌乒乓。
我与国球乒乓的情怀|与优秀乒乓球选手交往的几则小故事
很小的时候,电台直播乒乓球国际比赛,其中著名播音员张之充满激情,以及收音机里传来的“乒乒乓乓”的声音让我着迷。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赴日本名古屋参加了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世乒赛纪录片的放映让13岁的我看到了此次比赛的盛况。尤其是梁戈亮跃起猛扣瑞典名将阿尔塞十四大板的那动人一幕令我印象深刻。后来,我在广州、深圳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记者,采访过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蔡振华、江嘉良、何智丽等,并以他们为...
我与国球乒乓的情怀|乒乓球助我当好人民代表
上世纪50年代末,乒乓球热潮席卷神州大地,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为中国首次获得男子乒乓球单打世界冠军。在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乒乓球队不仅首次获得男子团体冠军,庄则栋、邱钟惠分获得男女单打冠军,成了中小学生崇拜的偶像。当时几乎每个中小学生书包里都有一块乒乓球拍,在学校里抢占乒乓球台是同学们课间休息时间最快乐的事,也是当时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
我与国球乒乓的情怀|我与乒乓球结缘一生
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说起乒乓球真是千言万语也说不尽。我是共和国同龄人,从小就与乒乓球结缘,回忆自己至今70年人生经历,乒乓球在我的生命中占据了及其重要的地位。运动员、教练员、教师、裁判员、管理者,担任了乒乓球领域多重角色。而其中,我最为看重的是我的裁判员身份,因为它不仅给我带来了骄傲,更给我带来了为国争光的欢乐。
我与国球乒乓的情怀|我愿生活在乒乓世界里
我愿生活在我的乒乓世界里,那里有许多我认识的发小,还有同学的朋友和同事的朋友,他们当中既有当代产业工人、农民、互联网商人,更有作家、教授、工程师以及部队退伍转业军人……通过一只只银球,一块块球拍,一场场友谊比赛,他们由陌生到熟悉,再成挚友,偶尔小聚,小酌几杯,畅怀开笑,偶尔拿好球拍,“一带一路”,结伴出行,融入自然,深感乒乓世界的神奇与魅力!
我与国球乒乓的情怀|不惑之年,重燃拼搏欲望!
乒乓对于1979年出生的我而言,一时不知该如何下笔,因为乒乓作为一项运动,一个爱好,一个习惯,从我6岁开始就已融入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陪伴我度过了34年的人生旅途。
我与国球乒乓的情怀|乒乓之间,梦想之巅。
如果以一种体育项目来代表中国的话,很多人会想到乒乓球运动。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从1959年多特蒙德第25届世乒赛上,容国团获得中华民族第一个世界冠军时起,就已经如火如荼地普及开来。同一年,我出生于上海。童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乒乓热”的潮流下,我也开始接触这颗跳跃的小球,并由此带动了我的乒乓人生。
我与国球乒乓的情怀|我的三次“乒乓外交”经历
我曾经是新中国培养的一名乒乓球运动员。在十多载乒乓生涯中,祖国教会了我要刻苦训练,掌握技艺,为国争光。同时祖国也教会了我,运用乒乓球这座桥梁,和世界各国人民和运动员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为祖国外交服务。
我与国球乒乓的情怀|为了我热爱的国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70年来,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每个华夏儿女风雨兼程,同舟共济,朝着伟大的中国梦砥砺前行,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我与国球乒乓的情怀|为了上海体育的荣光
体育是最能感人、最能动人的事业。在我从事体育工作的二十多年间,不管过程中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我都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为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为传递更多正能量勇往直前、不懈奋斗。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书写您与国球乒乓的难忘故事
为歌颂伟大祖国七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国球乒乓的正能量,即日起至8月31日,上海市乒乓球协会与东方体育日报联合举办“我与国球乒乓的情怀”——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东方体育日报杯”上海乒乓人征文活动。